陪伴是最温暖的回报
“闺女,你咋好几天没给我打电话了?”
“不是前天刚打过么?”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妈妈变得像孩子一样缠人,隔三岔五的电话,晚上的视频,但更多的时候,我一句“有点忙,晚点给你回过去”,妈妈便讪讪地挂断了电话,可真的等我忙完了,再回过去的电话却寥寥无几。
直到那天,爸爸来电话,问我,“昨天怎么没给你妈回电话呢?”我说“太忙了”。
“你妈昨天等了你一晚上,去哪都拿着手机,生怕错过你的电话。”
那一刻,我的胸口像压了一块重重的石头。
你也经常忙么?
你也经常忙到没时间给爱你的父母打个电话么?
我们总借口说太忙了,可是,真的有那么忙么?我们明明有时间看视频,有时间和朋友一起逛街,有时间去做任何事情。可是为什么,却没时间给思念我们的母亲打一个电话?
有人说“最好的教养就是好好说话”。有多少人,面对同事、陌生人都是彬彬有礼、进退有度,说话前都会注意语气和措辞。而当面对着最爱我们的父母时,却随心所欲,宣泄着最火爆的情绪。所以,我们凭借的是什么,不过是凭着他们对我们的爱。我们知道,无论做了什么,说了什么,他们一定会原谅我们,他们甘愿等着总是很忙的我们。可是,有时候,我们的父母需要等很久,很久。久到他们又多了几缕白发。
那天,我和妈妈视频,发现她老了。
我们是从哪一刻开始觉得妈妈变老了呢?或许是视频时妈妈眼角皱纹的加深,或许是妈妈耳边碎发的泛白,亦或许是妈妈渐渐变得征求意见般的语气。曾经妈妈雷厉风行,说一不二,可现在却像个孩子,凡事喜欢征求我的意见。或许就是在那一刻,我终于长大了,可是母亲,却变老了。
很多人只听过“留守儿童”,而在我们单位不仅仅有“留守儿童”,还有“空巢青年”、“空巢老人”,像我们这样的施工单位,往往是家里有几口人,家人便分布在几个城市。父母在家里做着“空巢老人”,年轻人在外地做着“空巢青年”,我们在现实和理想的双重压力下,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。工地上大多数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在一起。每到傍晚,办公室的姐姐便开始了“远程教学”,孩子通过视频来向妈妈询问不会的作业,那一刻,我相信大多数妈妈都恨不得能立刻回到孩子的身边去辅导,而不是通过看得见、摸不着的视频。挂断了视频,姐姐说:“我最害怕的就是家长群里老师的召唤,孩子在涿州,我却在长春”。
如果你问我在工地上的时候最害怕什么,我想应该是当父母的电话无法接通时。隔着上千公里的距离,隔着冰冷的电话,我根本无法知道父母彼时的状态,他们最近过的怎么样?母亲最近身体还好么?父亲最近有没有少喝点酒、少抽点烟?我最怕的是从冰冷的电话里传出的“嘟...嘟...嘟...”的声音,那一刻,总是会有深深的担忧袭满了全身,恨不得有双翅膀可以立刻飞到父母的身边...
父母在,尚有来处;父母去,只剩归途。有妈的地方,就有家。所以,忙碌的我们,如果有时间回家了,就多回家陪父母呆两天。没时间回家,多打打电话也是好的。不要仅限于给他们钱,因为更多的时候,父母想要的很简单,不过是陪伴。在爱情里,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;殊不知,在亲情中,陪伴是最温暖的回报。再多的惦念与物质回报,也不及守在身边的陪伴来得实在。陪他们享受落日的余晖,陪他们踏碎满廊的星光。或者哪怕是一起在家里静静的吃一顿饭;哪怕是教教他们怎么使用微信,怎么视频。他们想要的不是高科技,想要的只是追上我们的步伐,离我们更近一些。
于坚在《纯棉的母亲》中写道:“我终于看出,我母亲,比她的时代美丽的多。”岁月并不是偷走父母青春的神偷,我们才是。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趁着不晚,和我们的父母好好说话,多多陪伴,千万不要等到一切来不及再后悔。不要让我们的母亲节只活在朋友圈里,要让母亲节活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。(潘争)